深合區概覽

鹽鹼濕地→候鳥樂園!橫琴「生態外科手術」有多硬核?

來源: 合作區行政事務局 省橫琴辦綜合處 發佈時間: 2025-03-10

  十五年前,當鹹澀海風掠過橫琴島西岸時,目之所及盡是荒蕪——龜裂的鹽鹼灘塗如銀甲覆地,稀疏的鹼蓬草在風中瑟縮,動物種類寥寥無幾。

  而今,這片土地上的生態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白鷺群掠過波光粼粼的天沐河,紅樹植物牢牢抓住曾經的鹽漬土,黑臉琵鷺在林間梳羽,每一寸土地都在訴說着生態重生的奇蹟。

●芒洲濕地公園  圖/李建束

  十五年深耕綠意,橫琴島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深入推進生態建設,最終蛻變爲如今的“山水琴澳島,合美新家園”,奏響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強音。

  橫琴國家濕地公園,其上游源頭,就是橫琴的生命源泉——天沐河。天沐河,原名“中心溝”,主要功能是防洪、泄洪和吸納污水。

●天沐河  圖/李建束

  2009年,國務院正式批覆《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伴隨橫琴高速迅猛的開發建設態勢,嚴重的水污染侵蝕着天沐河。它像一位承載過重的老農,河流兩岸片區埋藏的市政污水管網已佈滿裂痕,黑臭水體如同潰爛的傷口。

  “當時橫琴的市政管網接近癱瘓,管道很多都是斷裂的,污水就直接流出來。”合作區城市規劃和建設局生態環境處水污染防治工程師莫壯力說。

●莫壯力

  當時治理天沐河的重擔沉沉地壓在他和各位工程師們身上。109個在建工地、30個工地排污口、69個問題排水口,56個違規入河排污口,交織成吞噬生態的巨網。

  爲了收回這片生態“失地”,莫壯力作爲污水防治帶頭人,跟同事們一起積極整治處理天沐河污染問題。這支由工程師組成的“河道醫療隊”,用三年時光整治每一個違規排水戶,排查每一寸管網,他們在雨中處理污水溢流點,在烈日下清疏管道,如同修復毛細血管般治理214公里的污水管網。

●莫壯力和同事排查管網

  ●莫壯力和同事治理橫琴污水管網

  2023年盛夏,當清澈的水流貫穿天沐河時,莫壯力特意取水樣裝入玻璃瓶——這份標本至今保留,見證着從“劣V類”到“95.7%達標率”的蛻變。天沐河,真正做到了“水清岸綠、魚翔淺底”。

  2017年,當橫琴國家濕地公園在一片鹹水沼澤中破土動工時,建設者們滿懷憧憬地種下市政樹木,進行園林管養。然而貧瘠的鹽鹼土、匱乏的營養與鹹澀的海風,讓這些人工植被不易存活,截至2022年底,濕地公園內的樹木死亡率高達25%。

  橫琴國家濕地公園園長羅俊堅回憶道:“剛接手的時候,灘塗上蘆葦瘋長,入侵植物擠壓本土物種的生存空間,土壤板結得連蚯蚓都鑽不動。”

●羅俊堅

  2023年1月,羅俊堅接手濕地管養重任,他帶着團隊展開“生態外科手術”——

  第一,斬斷入侵魔爪。羅俊堅與團隊通過繡花針式工作,識別並清理混生在其他綠植中的外侵物種;

  第二,重建食物網絡。引進92種適生植物,在鹹淡水交匯處培育紅樹林帶,種植秋茄、木欖等紅樹幼苗,並通過精準的水位控制來豐富內湖生物;

  第三,打造生命驛站。在候鳥遷徙路線上建設水鳥生態島,採取無植被覆蓋的處理讓白鷺與赤頸鴨等鳥類得以落腳捕食,同時在岸邊製作了石堆、枯樹堆等設施,極大地豐富了動物生境。

●水鳥生態島改造前後對比

  如今站在濕地觀鳥臺遠眺,鹹淡水交匯處紅樹林隨風起伏,白骨壤的呼吸根如銀色琴鍵探出水面,鳥兒棲息,魚兒暢遊。經過2年的生態管養,濕地內的生物多樣性已大大提升——黑臉琵鷺停留棲息,煙腹毛腳燕掠過新生的紅樹林,廣東地區極爲罕見的歐亞水獺在監控鏡頭裏留下矯健身影……橫琴國家濕地公園近317公頃的區域已經演化爲野生動植物的歡樂家園和聯通粵澳家園的“生態心臟”。

●黑臉琵鷺

●監控攝像頭捕捉到的歐亞水獺

  爲這顆“生態心臟”搭建血管與肌肉的,是一位深耕在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的學者,他叫詹肇泰。

  “我2011年就來過橫琴了,那時候帶着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的同事來考察。第一眼,我就覺得這裏的環境生態潛力巨大。”回憶起第一次來到橫琴觀鳥的場景,詹肇泰總是感觸很多,“看到很多從遠東到南下過冬的鳥兒在此駐足棲息,非常激動,希望以後能多來看看。”

●詹肇泰

  2021年下旬,詹肇泰受合作區城市規劃和建設局委託,爲橫琴濕地提供科學生態管養方案的全面設計與指導。詹肇泰來自香港,帶領着團隊,穿梭在橫琴的濕地之間,詳細記錄每一種植物的生長態勢,每一隻鳥兒的棲息蹤跡。他像是偵探破解謎團一樣,抽絲剝繭,探尋着橫琴濕地生態的“真實密碼”。

●詹肇泰和團隊爲橫琴濕地提供設計與指導

  “之前很多管養工作人員不理解,爲什麼要把一個很漂亮的環境搞得像無人打理一樣。”詹教授笑着說,“我跟他們解釋這是‘自然本位’的觀念。越接近自然,管養結果越科學。”橫琴國家濕地公園的生態管養就像一場遵循大自然節奏的“樂曲”。

  管養團隊在詹教授指導下,運用了國際先進的Nature Based Solution(自然本位解決方案)理念,尊重自然演替的規律,讓濕地像一座原生態的“生命搖籃”,孕育出更多樣化的動植物物種,大大提升了生物多樣性。

●詹肇泰和團隊爲橫琴濕地提供設計與指導

  經過2年的調整和打磨,原本整齊劃一的市政園林轉變爲花草竟放、蝴蝶紛飛的原始自然風光。“原來都沒有多少野生植物的,現在‘草地三寶’中的美冠蘭、線柱蘭都已經在濕地公園內有發現了。”詹教授說。

  “橫琴國家濕地公園具有兩個主要功能,一是生態保育,二就是科普宣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詹教授介紹道。

●詹肇泰在橫琴授課

  2024年,橫琴國家濕地公園科普宣教中心正式揭牌成立、“澳門科學館科普教育基地”在橫琴揭牌成立,每個月、每個星期都會舉辦形式多樣,主題鮮明的科普講座活動。

●橫琴國家濕地公園科普宣教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市民遊客參觀橫琴國家濕地公園科普教宣中心

  “我們要發揮最大的生態勢能,向澳門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民衆進行自然教育,根植自然生態保育的理念,促進生態更好更優發展。”詹教授驕傲地說,“我們希望能將橫琴打造成生態城市的世界典型樣板。”

●詹肇泰在橫琴國家濕地公園科普宣教中心前拍照留念

  從污水橫流到清流映月,從“鹽鹼地”到“生態心”,橫琴用十五年時光書寫生態涅槃的動人故事。如今,674種本土植物在海綿城市裏自由呼吸,327種陸生野生脊椎動物重返故土,超1.6萬名澳門居民在新家園安家。

  天沐河的粼粼波光裏,倒映着工程師們的笑臉;當年種下的紅樹幼苗,在潮汐間織就一張翡翠網絡;堆疊的石堆、枯樹,已然成爲候鳥的“新居”……如今的橫琴,以其綠意盎然的風姿,吸引着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世界的目光。

●如今的橫琴成爲候鳥“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