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合區概覽

兩會前奏 | 澳區代表委員聚焦規則銜接與產業升級,共繪發展藍圖

來源: 合作區行政事務局綜合整理自澳門日報 發佈時間: 2025-03-03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自成立以來,圍繞“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主線,持續推進“四新”產業佈局,並逐步完善與澳門的規則銜接與民生融合。

  在2025年全國“兩會”前夕,澳區代表委員圍繞產業升級、規則銜接人才流動與法治保障等核心議題,提出多項針對性建議,爲第二階段琴澳一體化發展提供破局思路!

  何雪卿  |  澳區全國人大代表

  深化政策賦能與區域 協同做大做強“四新”產業

  根據最新數據,截至2024年底,合作區已吸引超過6600家澳資企業落戶,“四新”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升至55%以上,初步形成以中醫藥產業園、集成電路設計基地、文旅綜合項目爲核心的產業集聚區。

  何雪卿指出,當前“四新”產業雖初具規模,但需進一步深化政策賦能,充分發揮特有區位優勢,打造特色產業鏈。她建議可從兩方面着力:

  ◆一方面要加快琴澳體制機制銜接,推動兩地產業實現更深層次的融合發展;

  ◆另一方面,需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到鄰近地區,既夯實合作區產業根基,又帶動區域經濟聯動,最終構建互利共贏的區域經濟共同體。

  與此同時,何雪卿留意到,合作區是便利澳門居民生活就業的新空間,但當前澳門居民對橫琴政策認知不足、規則銜接不明等問題仍制約其參與意願。

  對此,她建議通過行政機構與民間社團合作加強政策宣導,完善勞資法律適用與社保銜接機制,同時鼓勵澳資企業優先吸納澳門青年,開闢多元化就業通道。

  黃顯輝  |  澳區全國人大代表

  倡導設立稅收優惠 助力澳門律師灣區執業

  合作區成立三年多來,法治建設逐步推進。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出臺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發展促進條例》作爲首部省級綜合性法規,爲合作區治理體系、產業發展和民生保障奠定基礎,珠海市亦通過經濟特區立法權推出多項“小切口”法規,有效促進醫療、建築、旅遊等專業領域的規則銜接。

  然而,隨着越來越多澳門居民和企業在合作區生活、創業、就業、置業和投資,跨境民生、商事糾紛日益增多,亟需更系統的法律協同。

  黃顯輝建議,合作區需在知識產權、數據跨境流動、金融監管等共同事務領域推動粵澳、珠澳協同立法,制定統一法律準則。此舉可增強法律穩定性和可預期性,爲澳企澳人提供更公平的營商環境。

  針對法律人才跨境流動,黃顯輝提出,對澳門律師在大灣區執業實施稅收優惠或設立執業補貼,鼓勵其長期在大灣區執業及安家,促進大灣區內法律服務的深度融合。

  此外,他還建議澳門法律界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強化澳門作爲“中葡商貿平臺”的功能,助力國家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

  施家倫  |  澳區全國人大代表

  以“三聯通”策略 加速琴澳一體化進程

  施家倫聚焦合作區的深度融合發展,提出以“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三維路徑推動琴澳全方位、深層次的協同共進,助力國家高水平開放與高質量發展。

  產業融合與基礎規則互通是琴澳協同的基礎。施家倫表示,今年“兩會”中,他將重點關注琴澳兩地法律銜接工作,圍繞探索幹細胞應用、跨境金融等前沿產業發展,動態優化產業扶持等普惠政策,降低市場主體參與門檻,提高政策的精準度與覆蓋面。

  破除制度壁壘是琴澳一體化的核心挑戰。施家倫建議,通過“免申即享”模式簡化企業政策申領流程,打通跨部門數據壁壘,動態優化青創載體、產業扶持等普惠政策門檻,擴大市場主體參與度,強化澳門居民融入意願。

  社會參與機制與人才培育是深度融合的關鍵。施家倫提出,發揮澳門社團的特色優勢和經驗做法,打造載體、出臺政策、建立保障。澳門特區政府和合作區執委會合力,加強指導和支持落地合作區設立辦事處的澳門團體,並推動公務員雙向掛職及聯合培訓。

  林倫偉  |  澳區全國政協委員

  科技與職教並重打造產教融合新平臺

  林倫偉聚焦職業教育與科技轉化議題,提出在合作區建立職業教育培訓學校和實習基地,培育新質生產力,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及國家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他特別強調,進一步發揮橫琴地理優勢建立產教基地是澳門未來可持續發展的一大方向。

  林倫偉留意到,近期已有澳門社團在合作區籌辦職業培訓學校,開設電商、AI技能等課程,提升本地青年的數字化技能與實戰能力。未來應加強培訓學校與科技、休閒企業及傳統學校的合作,建立長期培養模式與實習機制,結合企業需求與教學實踐,建構良性循環,增強學生的實戰能力,爲未來產業、區域發展培育出優秀的本地人才。

  同時,爲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林倫偉呼籲深化“澳門研發,橫琴轉化”模式,重點專注於芯片設計、人工智能、大健康科學等領域的前沿研究,支持大學科研項目及成果轉化在合作區落地。

  他特別指出,澳門正在修訂教育課程,加強編程設計和人工智能教育,未來需確保教育、就業與產業的有效銜接,培育適應本地多元發展規劃的專業人才。//////////

  請大家持續關注“兩會匯琴音”欄目,共同聆聽人大代表與政協委員們的真知灼見,共同描繪琴澳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