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合區概覽

「澳門+橫琴」,何以爲大灣區一體化賦能?

來源: 南方+APP、合作區行政事務局 發佈時間: 2025-02-19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正式印發,仿如一聲嘹亮號角,吹響了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的建設進程。

  六年,大灣區拔節生長。這一片5.6萬平方公里的熱土,朝着“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的目標邁進,釋出令世界矚目的加速度。

  作爲大灣區四大合作平臺之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自2021年掛牌成立以來,緊緊圍繞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初心推進各項工作,琴澳一體化取得了積極進展。

  南海之濱,各項發展成果在合作區可見可感,“澳門+橫琴”乘勢聚能,成爲大灣區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有力支撐。

  琴澳和鳴、深融灣區,先行先試、敢闖敢幹。循着《綱要》指明的方向,琴澳一體化將持續在城市基建、規則機制、跨境生活等領域譜寫協同發展新篇,爲助力大灣區市場一體化建設釋放更加蓬勃有力的創造力、示範力、凝聚力。

圖片

  “硬聯通”

  築路搭橋賦能“軌道上的大灣區”

  清晨的橫琴口岸,人潮涌動。出境大廳,揹着雙肩包的青年通過快捷通道過關後,步行數分鐘便登上澳門輕軌“橫琴線”列車,經“蓮花站”轉乘其他線路,抵達位於澳門中心區域的公司,全程便捷、高效。

圖片

▲澳門輕軌“橫琴線”

  去年12月2日,澳門輕軌“橫琴線”順利開通,成爲粵澳居民旅客又一個高效的出行新選擇,琴澳軌道路網正式融入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

  《綱要》提及,基礎設施“硬聯通”是推動大灣區要素高效流動的重要舉措之一。三年間,合作區一直致力打造“內聯外拓”的樞紐型綜合交通體系,搭建聯通灣區的一座座新通道。

  截至去年底,隨着十字門隧道建成並投入使用、杧洲隧道實現雙線貫通、黑白麪將軍山隧道工程順利完工等一系列道路基建“里程碑”紛紛實現,合作區已完成以上述道路基建等爲重點的骨幹路網建設,進一步加強琴、珠、澳交通互聯互通,也讓橫琴更好地承擔起澳門居民融入大灣區生活“第一道門”“第一條橋”的重任。

圖片

▲橫琴口岸

  擴展和完善口岸功能,依法推動在粵港澳口岸實施更便利的通關模式,提升口岸通關能力和通關便利化水平,同樣是《綱要》提及的重要內容。目前,合作區已全面完成橫琴口岸二期工程及智慧口岸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作爲二期工程重點項目的客貨車聯合一站式車道去年全面通車,推動琴澳交通往來更加便捷;與之配套的隨車人員驗放廳也於去年4月正式啓用,口岸通關體驗和效率持續提升。

圖片

▲橫琴大橋“二線”通道

  交通“暢”起來,貨物“動”起來,口岸“熱”起來。橫琴邊檢站數據顯示,2023年、2024年橫琴口岸日均車流量分別爲5200輛次和6500輛次,而2025年至今,橫琴口岸日均車流量高達8000輛次,同比增長22.2%,其中澳門單牌車佔車流總量的三分之二。

  據合作區城市規劃和建設局方面透露,下一階段,合作區還將緊扣“澳門+橫琴”新定位,落實4條預留聯澳通道的空間位置和通道選型,同時全力推進廣珠(澳)高鐵開工建設,啓動高鐵站至橫琴口岸城市軌道接駁線建設,不斷開創合作區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新局面。

  粵澳間,人流、物流、信息流持續涌動,帶動灣區城市群加速融合互通。一個更加“流動”的大灣區,正加快成型。

圖片

▲琴澳璀璨夜景交相輝映

  “軟聯通”

  壘築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新高地

  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要促進大灣區各類要素的便捷流動和優化配置,就必須持續推進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打破制度壁壘。

  近日,廣東省發佈第三批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典型案例,橫琴“分線管理”政策落地實施名列其中。

  作爲合作區的基石性政策,再過兩週,便是分線管理政策正式實施一週年。這一年,合作區以“一線”放開、“二線”管住,人員進出高度便利分線管理政策的軟硬件建設爲重要抓手,持續優化通關監管、跨境金融管理、市場準入、民生融合等重要領域,琴澳兩地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等各類要素流動越來越便捷高效,爲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高水平開放釋放出示範效應。

圖片

▲橫琴口岸客貨車通道隨車人員驗放廳

  閘起閘落,車來人往,無先例可循的分線管理政策順利實施,爲“一國兩制”實踐開啓新篇章背後,合作區一直把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工作視爲各項工作的生命線、推動琴澳一體化的重要途徑和關鍵手段。

  三年來,合作區通過各項大小切口的改革,爲大灣區實現更多新的銜接、連接與融合。

  粵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四共”)體制是大灣區建設各大重要平臺中,合作力度最大、創新突破最顯著的探索實踐,也是粵澳雙方在合作區建設中決策、執行、管理、共享等各個環節全方位、系統性合作的制度創新。如今,在合作區,“四共”體制在粵澳雙方的攜手下運行日益順暢,實現了兩地行政管理的深層融合。

圖片

▲橫琴金融島

  以法之力,護航灣區協同融合,三年多以來,合作區持續完善法治體系建設,用好珠海特區立法權,完成澳門醫療、藥學、旅遊、建築設計等領域專業人士跨境執業“小切口”立法。兩批182項省級行政職權已調整至合作區執委會工作機構實施,《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21項需國家支持出臺配套政策均已落實。全國首部規範商事調解活動的地方性法規《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商事調解條例》正式,助力灣區內地城市構建民商事規則銜接澳門、接軌國際制度體系。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法律事務局局長鍾頴儀表示,當下,合作區持續聯同澳門特區政府推動機制銜接的工作,具體包括向澳門提出調法調規的建議、聯動澳門政務服務跨境延伸、協同產業聯動發展等。

  標準通、市場通,機制順、事業興。伴隨着一項項改革舉措加速出臺,琴澳兩地將“制度之異”轉化爲“制度之利”。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的一章,於此接連譜寫出新內容。

圖片

▲俯瞰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 

  “心聯通”

  探路“桃花源”構建優質生活圈

  灣區融通,讓更多澳門居民在橫琴找到了發展機遇。

  “橫琴是澳門青年進入大灣區很好的起點,可以幫我們去適應和熟悉,再走向更大的空間。”澳門創世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營運總監劉智龍說。

  橫琴—澳門—香港—廣州,劉智龍的創業夢想從橫琴出發,逐步邁向整個粵港澳大灣區。在他看來,橫琴不僅是連接澳門與內地的重要橋樑,更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平臺。

圖片

圖片

▲澳門青年在橫琴創業

  隨着琴澳雙城加速一體化,民生加速融合,越來越多澳門青年選擇在橫琴演繹精彩人生。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去年10月末,在合作區生活居住的澳門居民達16863人,就業人數達5297人。

  放眼全島,橫琴立足趨同澳門、加強民生融合,在民生領域積極創新探索,不僅提升了兩地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也爲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徑。

  按照《綱要》要求,“在橫琴合作建設集養老、居住、教育、醫療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民生項目,探索澳門醫療體系及社會保險直接適用並延伸覆蓋至該項目”“研究在橫琴設立澳門子弟學校”……如今,這些部署規劃正穩步成爲現實。

  不久前的開學季,經過一個假期的“充能”,孩子們回到濠江中學附屬橫琴學校開啓新學期,歡聲笑語再度充滿校園。作爲內地第一所澳人子弟學校,橫琴學校將澳門傳統優勢課程結合IB國際課程,進一步推動澳門學子的全面發展。

圖片

▲橫琴“澳門新街坊”衛生站

  不僅如此,首批296種澳門藥品從澳門跨境來到橫琴,經過貼標賦碼後就上架了“澳門新街坊”衛生站,趨同澳門居民的用藥習慣。同時,還落地實施包括教育、養老、社區服務、國際互聯網等一系列趨同澳門標準的試點政策......在琴澳雙方攜手突破下,以橫琴“澳門新街坊”爲基點,澳式生活在這裏成功復刻,宜居宜業的氛圍正在加速形成。

圖片

▲橫琴“澳門新街坊”

  未來,琴澳還將攜手逐步推動“澳門新街坊”項目落地實施的各項趨同澳門標準試點政策覆蓋全域,同時積極開展系統性的研究論證工作,更加有針對性的出臺相應舉措、完善相應配套設施,力爭實現合作區從“宜居宜業”到“樂居樂業”,成爲澳門居民人人嚮往的“桃花源”,賦能灣區居民心相連,心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