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合區概覽

粵澳聯網40載:從零到百倍躍升,見證哪些變遷?(上)

來源: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行政事務局、省橫琴辦綜合處 發佈時間: 2024-12-09

  夜幕降臨,濠江兩岸的燈火交相輝映,從澳門338米高的觀光旅遊塔或橫琴337米高的國際金融中心大廈極目遠眺,斑斕夜色盡收眼底。

圖片

● 琴澳夜景  圖/曾遙

  回溯至上世紀80年代,澳門全境僅有一座110千伏變電站支撐,電力供應不穩,停電現象屢見不鮮。

  然而,歷經四十載滄桑鉅變,今日之濠江兩岸,霓虹閃爍,熱鬧繁華。內地向澳門供電已構建成南、北、中三條“輸電走廊”,其中兩條更是穿越橫琴,將源源不斷的電能輸送至澳門,點亮萬家燈火。

圖片

  這段粵澳電力“聯姻”的故事,還要從上世紀80年代初說起。那時,改革開放的春風席捲南粵大地。然而,就在同一時期,澳門這座小城卻面臨着嚴峻的電力供應難題。

  當時,澳門僅靠兩座燃油發電廠發電,容量不大,發電成本和電價卻很高,用電高峯期供電能力捉襟見肘,噪音和污染更讓人們不堪其擾。

  相比之下,廣東電網的建設正在快速發展。尤其是在夜間,電力供應有較大的富餘。這種峯谷時段的明顯差異,讓時任澳門中華總商會理事長的何賢看到了解決澳門電力難題的希望。

圖片

● 澳門日報

  1980年4月,何賢與時任澳門政府經濟協調司、總督助手謝兆時等人開始了與廣東省電力工業局的接觸,商談廣東電網向澳門供電的事宜。恰逢6月,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省長習仲勳訪問澳門,這是歷史上廣東省省長首次訪問澳門,意義非凡。

  在雙方舉行的正式會談中,時任澳門總督埃吉迪奧談及澳門因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而面臨的供電困難。習仲勳當即表示,澳門的供電困難由廣東省牽頭解決,原則上保證兩年後輸電來澳,到1985年可以基本滿足澳門的電力需求。

圖片

● 上世紀80年代,珠海輸入澳門澳北變電站110千伏架空線路

圖片

● 上世紀80年代,向澳門供電的110千伏輸電線路

  1984年6月30日,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到來了。廣東開始通過一河之隔的珠海110千伏珠澳AB線向澳門澳北站供電,宣告粵澳正式聯網。自此,澳門結束了電力“孤島運行”的歷史,廣東的電力源源不斷供向澳門,爲澳門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時光荏苒,轉眼間,粵澳聯網已走過了40個春秋。40年間,對澳供電通道已由單一的110千伏珠澳AB架空線擴展爲擁有“南北中”三通道、8回220千伏主供線路和4回110千伏備供線路的對澳門供電網架結構。其中,南通道和中通道共5回主供線路經由橫琴連接澳門,形成了一個高效穩定的供電網絡。

  較1984年聯網之初,廣東對澳門供電能力從11萬千瓦增長至170萬千瓦,年送電量從0.47億千瓦時增加到53.27億千瓦時,較40年前增長約113倍。這一飛躍式的增長,見證了粵澳電力合作的豐碩成果。截至目前,內地通過珠海電網向澳門輸送的電量累計超過750億千瓦時,約佔澳門全社會用電量的八至九成,成爲澳門最主要的電力來源。

圖片

  橫琴島與澳門一衣帶水,成爲內地向澳門供電的最前沿。據統計,經由橫琴輸送的對澳供電量佔廣東對澳供電總量的7成。

  早在2010年,南方電網公司便出臺《珠海橫琴自貿區電網專項規劃》,將橫琴島納入A+類最高可靠性供電區域。僅僅一年之後,橫琴島迎來首座220千伏變電站——“琴韻變電站”,這也是全國首個220千伏電壓等級的3C綠色變電站。

圖片

● 琴韻變電站

  現任南方電網廣東珠海供電局生技部變電設備管理專責的陳滔,對“琴韻變電站”的建設歷程記憶猶新。

圖片

● 南方電網廣東珠海供電局生技部變電設備管理專責 陳滔

  “那時的橫琴還是一片待開發的熱土,路網尚在建設之中。”他回憶道,建設變電站時,需要使用各種設備和材料都是從珠海市區一車車裝運過去,一趟路程下來就要耗費一個半小時。

  “琴韻變電站”建成投產後,除爲橫琴提供電力供應外,也是南方電網公司對澳門供電電網結構的重要一環。“該站與澳門側蓮花變電站通過3回220千伏電纜線路相連接,構成了內地對澳門供電的南通道,大幅提升了內地對澳門輸入的電量。”陳滔說道。

圖片

● 2011年12月30日,220千伏琴韻變電站投運場景

  2013年,南方電網公司啓動了對澳供電的中長期規劃,計劃將對澳通道的供電能力從130萬千瓦提升至170萬千瓦,爲澳門未來十年乃至更長時間的電力需求提供堅實保障。

  面對原有供電通道容量不足的問題,新增一條通道成爲必然選擇。而澳門政府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道需達到“N-1”標準,即在任何一條通道發生故障時,其餘通道仍能保證正常供電,確保澳門社會經濟活動不受影響。

  5年後,一條起始於珠海220千伏煙墩變電站,經橫琴至澳門220千伏北安變電站的粵澳聯網第三通道破土動工。

圖片

● 粵澳電力聯網第三通道建設圖

  “這條新通道的設計與施工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參與第三通道工程建設的珠海供電局工程項目經理熊志偉回憶道,“不僅需要穿越馬騮洲、匯金灣及十字門三條水道,同時還要克服複雜地理環境帶來的種種難題。珠海段長達5.75千米的線路均爲地下電纜,其中跨出海口部分佔三成,工程複雜程度可想而知。”

圖片

● 珠海供電局工程項目經理 熊志偉

  爲了確保工程順利進行,項目團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例如大規模的管道鋪設作業經常在夜間進行,熊志偉則連夜堅守在施工現場,一邊監護施工安全,一邊嚴把工程質量。

  他和團隊還採取了一系列創新技術,如使用長達1.3公里的超長陸地電纜,並自主研發了專門用於電纜敷設的機械設備,確保了任務的順利完成。

圖片

圖片

● 粵澳電力聯網第三通道建設圖

  “那段建設的歷程讓人難忘,能爲內地和澳門搭建電力通道,我倍感自豪和光榮。”熊志偉感慨道。

  現如今,粵澳聯網形成南北中“三路”格局,進一步提升對澳供電可靠性和安全性。三條通道源源不斷地向澳門輸送着穩定而強大的電力,爲澳門經濟發展、深化粵澳合作提供堅強能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