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合區概覽

地下、山中、岸邊……橫琴城市「立體式」換「新顏」

來源: 合作區行政事務局、省橫琴辦綜合處 發佈時間: 2024-11-18

  一座城市的規劃建設需要達到什麼水平,才能夠成爲國際“標杆”?在南海之濱,橫琴花費15年的時間,給出了一個“出色解答”。

  2024年10月,全球首個綜合管廊智慧運維國際標準在橫琴發佈,以橫琴地下綜合管廊爲代表的“橫琴經驗”,也藉此走向了世界舞臺。

  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不僅標誌着橫琴在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卓越貢獻,更彰顯了其在城市規劃與可持續發展上的前瞻視野與創新能力。

圖片

圖片

工作人員在檢查綜合管廊使用情況

  從市政基礎設施的開局起勢,到區域產業版圖的戰略部署,再到城市空間格局的謀篇佈局,各種規劃在這片106平方公里的島上交織,爲城市未來發展引領方向,琴澳一體化發展的宏偉藍圖正逐步變爲精彩現實。

圖片

橫琴環島東路

圖片

  橫琴全島約106平方公里,如何在這片寸土寸金的土地上,“擠”出更多空間留給產業發展?爲了解決這一難題,橫琴在規劃初期就率先嚐試探索“地上+地下”立體開發模式。

  根據《橫琴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橫琴要投資約22億建設一條全長33.4千米的地下綜合管廊。

  作爲城市市政工程管線的綜合載體,管廊將覆蓋全島的主要路段和地塊。

圖片

管廊規劃設計圖

  事實上,建設綜合管廊不僅在資金上存在壓力,在技術領域也是一項巨大挑戰。

  彼時我國引進綜合管廊的範例少之又少,僅是在上海世博園、廣州大學城等項目進行小範圍“試水”,其中最長的管廊不過6.6千米,運營管理方面也尚未形成系統。橫琴綜合管廊的規模遠超其他城市,突破技術邊界成爲這項工程的重要攻堅要務。

  “規劃建設綜合管廊‘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中國二十冶集團有限公司設計管理部部長許海巖曾全程深度參與橫琴綜合管廊的規劃與建設,在他看來,相比傳統直埋式的管線敷設方式,綜合管廊可以對多類管線進行集約式運營管理,其規劃、維護都能在地下“悄悄”完成,能一勞永逸地解決“馬路拉鍊”“空中蜘蛛網”,不僅維護了城市形象,也提升了“安全係數”。

圖片

許海巖曾參與橫琴綜合管廊的規劃與建設

  規劃藍圖已繪就,然而工程尚未動土,大家就遇到了又一項技術難題——橫琴屬於深厚淤泥地質,含水率高、土壤強度低,在這樣的軟土上搞建設,難度堪比“嫩豆腐雕花”“粥裏插筷子”。

圖片

圖片

管廊建設

  推進項目的艱難場景,許海巖仍然歷歷在目。

  “當時橫琴島上一片灘塗。我們把挖機開去作業,中午吃個飯的功夫,機器就陷到地裏面去了,淤泥都沒到了駕駛艙,最後只能靠更大型的機器用鋼絲繩把它拉出來。”許海巖回憶。

  困難就赤裸裸地擺在眼前,唯有迎難而上。

  開工建設以來,項目團隊先後攻克了深厚淤泥區域軟基處理、過河段超深基坑支護、大口徑管道安裝、遠距離監控調試等重重難題,終於在2013年11月,橫琴綜合管廊實現全部主體結構完工,並於同年整體投入運營。

圖片

許海巖在施工現場 

圖片

許海巖和專家對軟基處理效果進行鑽孔檢測

  “城市良心”“地下寶藏”……這些深埋地下的管廊四通八達,宛如一條盤踞地底的巨龍,貫穿了全島發展的“關鍵脈絡”,奠定了城市未來的“百年基業”。

  據估算,橫琴綜合管廊爲全島“騰”出了40萬平方米的城市用地面積,產生直接經濟效益超80億元。其建設里程之長、規模佈局之大,時至今日,在全國都屬首屈一指,在西方發達國家也不多見。

圖片

綜合管溝全線順利貫通

  十餘年來,橫琴地下綜合管廊成功經受住“天鴿”等極端天氣的考驗,爲地上產業的蓬勃發展源源不斷地輸送着“養分”,同時也憑藉着國際領先的標準和技術,讓世界看到了城市基礎設施現代化的“中國經驗”“橫琴樣板”。

圖片

橫琴綜合管廊監控後臺

圖片

  在地下“長龍”建設如火如荼的同時,作爲橫琴島上規劃的首個文旅項目,地上“長隆”也在城市飛速發展的過程中,找到了落地籌劃的契機。

圖片

長隆

  廣東長隆集團是國內文旅龍頭企業,旗下的廣州長隆旅遊度假區被評爲我國首批國家級5A景區。

  彼時,省內多個地級市極力向長隆集團拋出橄欖枝,且條件非常誘人。而珠海和橫琴的招商團隊用真誠打動了長隆集團,雙方種下了合作的種子。

  從2008年起,長隆集團接連拍下橫琴富祥灣的多個地塊,規劃建設一個超大型的海洋主題公園。

圖片

2009年長隆海洋王國所在地

  這片土地如何從阡陌交通的原始村莊,步步蛻變爲世界聞名的文旅勝地?

  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難題,就是富祥灣村民們的拆遷、安置工作。對代代以耕田養蠔爲生的本地居民來說,土地就是“命根子”,聽到要拆遷,大家都慌了神。

  “公平、公開,絕不強拆!”本着這條工作原則,幹部職工們一下班就直奔村落,與鄉親們拉家常、交朋友,讓他們明白一個道理:橫琴正面臨難得的機遇,拆遷是爲了大家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同時,橫琴各項鼓勵舊村搬遷的政策連續出臺,數億元資金相繼投入民生建設,島上最好的土地上建起了安置房項目,這些舉措讓鄉親們吃下“定心丸”。

  幾個月後,長隆橫琴項目涉及的130戶居民自願進行了搬遷,一場拆遷“博弈”,從“零和”變爲“雙贏”,也成爲橫琴推動城市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一樁美談。

  2010年11月,投資200億元、規劃佔地5平方公里的橫琴長隆國際海洋度假區項目如約啓動;而在小島的另一邊,首個回遷房項目——“橫琴新家園”也正建設得如火如荼。

  橫琴新家園從設計、建設,再到選材料、裝修,橫琴管委會都邀請鄉親們“全程參與”,鄉親們也經常“組隊”前往現場“視察”。

  在一來一回的交流中,鄉親們心中的理想逐一落地成爲現實,橫琴新家園也因此被外界譽爲橫琴“民生地標”。

圖片

橫琴新家園 攝影/曾遙

  “以前村裏都是泥巴路、小平房,現在大家都能住進新房子,家家戶戶還有分紅。”曾經住在富祥灣新村的黃先生樂呵呵地說,橫琴開發不僅讓樓變高了、路變寬了,也讓鄉親們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回顧那段歷史,橫琴處處是工地,大大小小的項目同時開工建設,塵土飛揚中,滿是人們對未來的憧憬和暢想。

  四年後,橫琴長隆國際海洋度假區正式開業,一舉奪得“全球最大的海洋主題公園”的名號,成爲橫琴文旅產業的一張“金名片”。

  據世界主題公園權威研究機構統計,長隆海洋王國2023年的總遊客量達1252萬人次,排名穩居世界第六。

圖片

長隆煙花表演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橫琴用一個個事實迴應質疑,這塊明珠寶地,已經騰飛。

圖片

  離橫琴新家園不遠,有一處充滿異域風情的建築羣頗爲引人注目。

  這裏是橫琴勵駿龐都廣場。廣場東臨橫琴口岸,是跨境旅客的第一個“中轉站”,北望橫琴大橋,迎接着跨島而來的人流。這兩條貫穿東西、縱橫南北的動線,與橫琴的城市空間規劃與開發格局恰好一一對應。

圖片

橫琴勵駿龐都廣場

  一座城市的未來,往往隱藏在其規劃文件中。橫琴島的早期規劃將全島劃分爲“三片、十區”,而在最新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中,這一理念被進一步優化爲“十字軸帶、三大片區”的總體發展格局。

  這一規劃不僅揭示了橫琴的未來藍圖,也見證了這片土地從泥塘到繁華的驚人轉變。

  站在澳門路環,隔海相望,橫琴島上的建築羣拔地而起,與昔日的泥塘景象形成了鮮明對比。橫琴勵駿龐都廣場副董事長陳美儀對此感慨萬千,“琴澳兩地最近的距離不過187米,如今站在這裏,已經很難想象橫琴過去的模樣。”

圖片

陳美儀

  2009年,陳美儀作爲澳門企業家的代表,帶領一批澳門中小企業踏上了橫琴這片熱土,計劃在這裏建設一個綜合商業項目。這一決定不僅基於她對橫琴未來的信心,更是對國家號召的積極響應。

  2012年,該項目正式啓動建設,並被命名爲“PONTO”(點),寓意爲琴澳交匯的起點,中文則音譯爲“勵駿龐都”。

圖片

圖片

勵駿龐都廣場建設現場

  七年磨一劍,2019年,這座總投資超過16億元人民幣,充滿葡式風情的商業廣場正式開業,向世界各地的遊客展示了其獨特的魅力。

  勵駿龐都廣場的成功,不僅爲澳門中小企業在橫琴的發展樹立了典範,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澳門企業前來投資興業。

  多年來,橫琴以其開放包容的姿態,迎接來自五湖四海的人群和多元文化思潮的交織碰撞。這種開放與包容,不僅造就了橫琴獨特的城市氣質,也爲澳門居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家園選擇。

  “橫琴很符合我心中對新家園的嚮往,這裏的節奏可快可慢,就像生活要有張有弛。”陳美儀對橫琴的感受,也是當下許多澳門居民的心聲。在橫琴,他們可以找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享受城市的繁華與自然的寧靜。

圖片

橫琴大橋

  從泥塘到繁華,從規劃到現實。橫琴的蛻變,是時代浪潮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在這裏,高瞻遠矚的城市規劃不僅勾勒出了現代化都市的宏偉藍圖,更爲個人的成長與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讓每一位在這裏追夢的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舞臺,共同書寫着城市與人的和諧共生新篇章。

圖片

橫琴天沐河草地音樂節 攝影/梁冠賢

圖片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