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合區概覽

澳門人在橫琴:從「新家」到「心家」轉變

來源: 合作區行政事務局、南方週末 發佈時間: 2024-10-31

  人們常把“宜居”和橫琴關聯在一起,在這座居住條件恰到好處的新城市裏,移居此地的澳門人有了一個新名號:新橫琴人。

  澳門青年梁家星說,來找他裝修的客戶,大多是澳門人。在房價、環境、通勤都更有性價比的前提下,許多“新橫琴人”都決定在此安家。

  截至今年7月,在合作區生活居住的澳門居民達16102人,就業人數達5098人。今年9月開學後,在合作區就讀的澳門學生有517名。

圖片

  來自澳門的區先生和區太太,便是今年趕在女兒入讀濠江學校之前,入住“澳門新街坊”的第一批住戶。

  作爲內地首個面向澳門居民建設的綜合民生項目,自2023年11月28日接受認購以來,已銷售超過1300戶,約有五百多戶家庭入住。

  在沒有“小區”概念,只有一棟棟樓宇單位的澳門,“新街坊”社區可算是讓區氏伉儷有了新的居住體驗:樓下是安靜舒適的花園,配備了學校、衛生站、兒童遊樂區、健身房、長者服務中心、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等設施。

圖片

▲新家讓區太太感受到新生活的喜悅,同時也讓她感到親切。

  驚喜的是,項目內更能有序使用國際互聯網以及收看澳廣視91臺及27套境外電視頻道,真正滿足了居民的教育、醫療、娛樂和社交需求。

  在這個爲澳門居民量身定製的“生活圈”裏,有許多熟悉的細節引起了區太太的共鳴:“在‘新街坊’裏,進駐的商鋪多是來自澳門本地,招牌上是熟悉的繁體字,腳下有葡式石仔路,更還原了澳門獨有的街燈和欄杆,讓住戶真的有‘返屋企’的感覺。鄰里之間全是澳門人,仍然是那麼親切和溫馨。”

  相比於“澳門新街坊”的“不一樣”,它與生活在澳門“一樣”的熟悉感,更打動區先生和區太太。

圖片

▲澳門新街坊,是一個爲澳門居民量身定製的“生活圈”。

圖片

  2024年9月3日,內地首家澳人子弟學校濠江中學附屬橫琴學校正式開學,區氏伉儷的小朋友報讀成功。這家參照澳門教學模式並有澳門免費教育待遇的學校,正是促使他們全家搬來橫琴生活的最大動因。

  “孩子的學校就在樓下,從家到學校之間還有貼心的避雨連廊,”區太太對學校和新居的距離非常滿意。而這般近乎完美的生活狀態,也並不影響他們在澳門的工作,因爲“澳門新街坊”距離橫琴口岸僅需約6分鐘車程,上下班只要半小時左右,通勤時間甚至比內地的一線大城市還要短。

圖片

▲一家人喜遷新居,迎接新學期。

  合作區成立三年來,新增各類學位近7000個,而且引入國際化教育資源,讓澳門來的學生更快更好地融入橫琴生活。打造“卡斯會”的李豔,她的女兒也就讀於首都師範大學子期實驗小學,她對於學校的師資和教育更是讚不絕口。

圖片

  教育的重要性在東亞家庭裏顯然是位列前茅的。今年把在澳門的教育科技創業延伸至橫琴的許濠傑等三人,正考慮把沒有中間商的補習平臺,從澳門擴展至香港、臺灣等城市,他們立足澳門,擁有國際視野利用橫琴的創業優勢,輻射到更多的有補習需求的東亞城市。

  “大學畢業後想創業,當時沒有足夠的資金,這些好的計劃書只能擱置。但現在已經賺到第一桶金,又有那麼好的紅利,不如去實現以前想做但沒做到的事。”許濠傑和劉陶基對視了一眼後說道。

圖片

▲劉陶基每天都會開車載上許濠傑、曾紫晴來橫琴,享受着快速通關的通勤模式。

圖片

  愈來愈多的澳門居民在橫琴體驗着無感切換的雙城生活,而這不是年輕羣體的專利。

  社工陸鳳璇在照護從澳門來橫琴定居的長者時,留意到他們除了看重這裏的生活環境舒適,還因爲發達便捷的電商服務、有更多周邊地點選擇的旅行體驗。最重要的是和澳門距離近,還能保留原來的朋友圈子。“許多長者在橫琴參加義工隊認識新朋友,回到澳門也跟老朋友敘舊‘嘆’早茶,”陸鳳璇說。

  如果少了合作區作爲支撐的後盾,在橫琴拼搏的澳門人大抵還是會有許多後顧之憂。居住環境和家人生活當然是最顯性的關注點,好的法治環境也對日常生活很重要。

圖片

  有着兩地生活和工作經驗的聯營律師許冰認爲,在跨地域人員往來活動愈發頻繁、文化多元交集的合作區,“調解確實是一種相對快速有效的跨境糾紛解決機制。”而聯營律所的出現,齊聚了港澳及內地的法律人才,可以同時提供三地不同制度體系的法律服務,大大提高了居民的生活便捷度。

圖片

▲即便穿着高跟鞋,許冰走路速度依然很快,她經常要忙於處理各種事務。

  調解,是許冰的工作常態,也是在橫琴生活、就業、創業的人的法律保障。她有不少跨境聯合調解民生和經濟事務的經驗,通過熟悉兩地不同的司法制度,幫助兩地居民和企業順利調解過許多“生活瑣事”和“經濟糾紛”,包括離婚爭奪撫養權、民間借貸糾紛、合同爭議等。

  經過反思與推敲,官宏滔決定通過攝影進行二次創作,把數字媒體技術更好地運用在攝影上。於是便有了後來大家所看到的《連城》—— “照片中整體視覺效果使用了很多圓的元素,代表中國文化裏‘融’‘太極’的概念,兩圓相交是無限的象徵,代表着琴澳相交和未來發展的無限可能,”官宏滔如是說。

  照片中,有不少琴澳兩城的地標、建築、居民生活區——澳門旅遊塔、新葡京及橫琴金融島、橫琴新口岸等連成一個“圓”。攝影作品後來放在了橫琴口岸進行聯展,讓兩地往返的人流觀賞、打卡,似乎也成了藝術呈現的一部分。

圖片

▲兩地往返的人流在“圓融”的琴澳影像中穿梭、打卡。此刻,雙城與《連城》的寓意彼此呼應。

  面對“一國兩制三法域”所帶來的差異和共融,不少像許冰這樣的法律專才從澳門來到了橫琴,結合了澳人使用法律的習慣,以琴澳聯動爲基礎,生成一種集合兩地優點的發展模式,以更短的時間和更低的成本,幫助了更多澳人澳企。

  面對橫琴這個更大更新的“家”,從“如何在這裏生活”到“如何與它一起精彩生活”,來自澳門的他們用或長或短的時間,邊摸着石頭過河,邊嘗試寫下自己的答案

  雙城裏的澳門人與橫琴同頻共振,創造更多元的新生活,共建更精彩的新橫琴。

  未來,更多關於橫琴、澳門的雙城故事,將會由更多來到橫琴的澳門青年續寫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