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合區概覽

“四共”體制暢順規則銜接!琴澳融合邁上新高度

來源: 人民日報 發佈時間: 2024-09-11

  “我住在澳門,在橫琴工作,下班回家20分鐘就夠了。”AHA港澳青年孵化中心創辦人鄭益偉笑言,常常是住在珠海市區的同事還沒到家,自己就先到澳門了。

  隨着琴澳融合程度不斷加深,有人“工作在橫琴,生活在澳門”,有人“工作在澳門,生活在橫琴”,有人的生活工作圈子都已轉移橫琴,一個個縮影正在述說着一個個琴澳“雙城”故事。

圖片

  今年是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成立3週年,也是合作區第一階段建設成效的“大考”之年。

  三年來,橫琴與澳門勠力同心深化合作,逐漸從地緣相近、人緣相親的“近鄰”轉變爲產業緊密相連、發展深度融合的親密“隊友”。

  這一轉變的背後,是“粵澳深度合作”理念的生動實踐爲兩地融合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依據《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提出的“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新模式,粵澳雙方走向了制度化、規範化的緊密型合作。

圖片

  三年來,點滴積累,聚沙成塔——琴澳“雙城”生活越來越便利,合作區生活環境日益趨同澳門。這些可見可感的變化背後,是大量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工作。合作區通過印發“工作指引”明晰12種規則銜接路徑,組建跨部門“專責小組”每月集中研究重點疑難事項,逐步走出了一條“國家部委支持+省協調推動+合作區落實”的規則銜接新路子,一體化高水平開放新體系正逐步建立。

圖片

  琴澳一體化強調兩地融合發展,實現政策通、民生通、要素通、服務通,關鍵在於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

  在合作區行政事務局局長曹晉鋒看來,“四共”體制不僅是合作區建設發展的重要內驅力,也是粵澳雙方在決策執行、管理共享等環節全面系統性合作的制度創新。

  “在合作區初期的實際運作中,管理及執行機構遭遇了角色定位不清晰、法律地位不明晰等問題,權責範圍、權力來源及其邊界等問題也亟待釐清。”曹晉鋒坦言,在過去三年裏,“四共”體制面臨諸多挑戰。

圖片

  如今,經過三年的融合發展,“四共”體制的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新模式漸入佳境。

  👉在管委會層面,合作區建立健全依法依規、科學民主、充分協商的決策機制,優化完善管委會議事規則,簡化決策流程,並強化對執委會的充分授權;

  👉在執委會方面,通過優化工作規則和機構設置,形成了層級清晰、權責分明、協同高效的運行機制,並圍繞跨境文件流轉、保密管理、公務出差等業務新制訂了10餘部規章制度,進一步規範了內部工作流程。

  事實上,合作區已從“四共”頂層架構中延伸出一套聚焦於工作流程、操作規程、議事程序等實操環節的內部工作框架。“有事好商量,有事多商量”已成爲機構內部粵澳兩地工作人員的日常。

圖片

  “儘管兩地存在行政制度上的差異,但我們通過積極溝通和相互理解,已經形成了良好的合作默契。”合作區經濟發展局文旅會展商貿處處長林衍傑是一名澳方公務員,自2022年初起便參與到合作區的發展工作中,在他看來,內地和澳門的同事在一個辦公樓裏共同研究工作、謀劃發展、解決問題是以前從未想過的事,如今已成爲稀鬆平常的場景。

  合作區位於粵澳地理板塊的交匯之處,也站在兩種制度的交融之處。如何彌合兩地在各個領域的規則差異?

  2023年3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發展促進條例》正式實施,首次在綜合性法規的層面予以指引,爲琴澳發展落下制度保障的“壓艙石”。其中,“法治保障”10個條目單獨成章,讓合作區的開發建設“更加有法可依,更能放手去做”。三年來,合作區持續完善執委會法治化、規範化運作制度體系,不斷推動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

  “四共”體制凝聚着粵澳雙方共識,是一個全新的設計與安排,沒有先例可循,極具開創性,只能在探索中前進。

  “四共”體制爲合作區打開了路徑保障,而在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最前端,合作區針對澳門居民、澳資企業在合作區發展的需求,不斷通過小切口的改革,實現更多新連接、新融合,推動琴澳一體化發展。

圖片

  坐落在蓮花大橋橋頭的橫琴口岸新通關大樓,莊重大氣。作爲合作區內唯一的粵澳兩地出入境通道,橫琴口岸不斷刷新琴澳兩地人員往來通關紀錄。

  據橫琴邊檢站統計,截至8月18日,橫琴口岸今年以來已驗放出入境人員超1300萬人次,車輛約140萬輛次,今年出入境客流總量有望首次突破2000萬人次,車流量突破200萬輛次。

圖片

  二十年,歷經四代變遷,帶來的不僅是設施的完善,更是通關速度的提升。在橫琴口岸,無論是人員還是車輛,都可以實現雙向“絲滑過關”。

  據珠海邊檢總站橫琴邊檢站副站長曾向介紹,旅檢大廳設置有合作自助通道、傳統人工通道、合作人工通道三種通關通道,以自助通道爲例,旅客只需“刷一次證,過三道門”即可實現通關,每名旅客的平均通關查驗時間僅需20秒左右,通關時間大幅縮短。

  其實,早在2020年新橫琴口岸投用伊始,旅檢大廳便創新採用“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通關模式。今年3月18日,橫琴口岸客貨車聯合一站式車道正式啓用,這種查驗模式又被應用其中,橫琴口岸成爲全國唯一一個實現通關車輛“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口岸。

  通關效率提升背後,是橫琴海關、橫琴邊檢,以及澳門海關、澳門治安警察局、澳門衛生局等粵澳5家聯檢單位的緊密合作,更是琴澳兩地開放型融合的加速推進。

  今年3月1日零時起,合作區正式實施貨物“一線”放開、“二線”管住、人員進出高度便利的分線管理政策,這標誌着構建與澳門一體化高水平開放新體系邁出關鍵一步。按照《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橫琴與澳門特別行政區之間設爲“一線”,橫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境內其他地區之間設爲“二線”。

圖片

  可以說,“一線”放開,生動詮釋了“人員進出高度便利”的政策核心。3月前兩週,澳門青年蕭文傑幾乎天天在橫琴和澳門之間往返,“分線管理後第一件事就是搬家,我把澳門家裏的很多東西搬到橫琴來,包括家用電器還有寵物。”“叉燒、牛奶、水果,包括我最愛的榴蓮,現在都能帶過關了。”澳門居民餘潮斌也說。

  蕭文傑、餘潮斌所享受到的便利,就是“一線”放開後,爲合作區與澳門居民“量身定製”的創新政策:允許符合條件的澳門4類居民攜帶熟肉、乳製品、熟蛋、蔬果等7大類300多種動植物產品經“一線”進入合作區。

  此外,以自用、合理數量爲限且符合有關管理規定,除法律法規明確規定不予免稅的外,物品經“一線”免稅進入合作區。

圖片

  事實上,“二線”管住,也並非“築牆壘坎”。按規定,內地經“二線”進入合作區的有關貨物按規定實行增值稅和消費稅退稅;與此同時,對合作區內企業生產的、含進口料件且加工增值30%及以上的貨物,經“二線”進入內地也可免徵進口關稅。

  “這直接利好科技研發、中醫藥等澳門品牌工業及先進製造企業在合作區發展。”不少企業經營者感嘆,一系列政策協同發力,將帶動琴澳兩地在產業合作聯動中加速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體系,孕育出更多的新質生產力。

  分線管理,是爲了更好地開放。合作區實施分線管理半年,人暢其行,貨暢其流。剛剛過去的8月24日,橫琴口岸單日客流超8.8萬人次,繼今年5月3日單日通行旅客超8.6萬人次後,再創歷史新高。

  數據背後,是橫琴文旅會展商貿產業發展的新空間、新機遇。合作區揭牌成立後,深度銜接澳門“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文旅會展商貿產業成爲合作區的四大主攻產業之一。

  三年來,琴澳聯合打造文旅大IP,發揮長隆等資源優勢,開闢“一節雙辦”“一會展兩地”“一程多站”新模式,琴澳正比肩同行,攜手“出圈”。

圖片

  今年5月6日,國家移民管理局發佈的進一步便民利企出入境管理若干政策措施正式實施,其中一條明確爲參加“琴澳旅遊團”的內地居民簽發專門團隊旅遊簽註,參團人員7日內可以“團進團出”方式,經橫琴口岸多次往返橫琴和澳門。

  新措施的實施,無疑將促進兩地旅遊產業及相關聯的會展產業聯動發展,助力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與橫琴國際休閒旅遊島建設形成合力。

  “我們將以打造世界級民族文化旅遊品牌爲願景,助力橫琴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服務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作爲全球最大的海洋主題公園,橫琴長隆海洋王國對於合作區文旅產業的未來信心滿滿。

圖片

  琴澳之間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力度,折射的是民生的溫度,匯聚的是大灣區的高度,記載的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速度。

  規則銜接,不單指不同法律法規的銜接,更是指琴澳兩地服務的跨境延伸。

  2023年6月2日,合作區琴澳國際法務集聚區正式掛牌運作。“琴澳國際法務集聚區具有鮮明的涉澳元素,入駐機構與澳門相關機構合作密切,越來越多澳門律師選擇來到合作區跨境執業。”合作區法律事務局局長鍾頴儀舉例道,橫琴國際仲裁中心有澳門地區仲裁員89名,人數位居內地仲裁機構之首。

  此外,該中心成立了琴澳仲裁合作平臺,澳門仲裁機構可以在橫琴以自身名義受理案件,完成從立案到結案全流程仲裁工作,實現澳門仲裁機構在橫琴運用澳門法律,辦理仲裁案件、解決涉澳經貿糾紛。

  從商事調解、商事仲裁、橫琴公證處、橫琴珠港澳(涉外)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等一批跨境公共法律服務機構的成立,到各機構一站式辦公模式的創新實行,合作區法治保障體系不斷完善,高質量打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邁出堅實步伐。

圖片

  此外,合作區通過珠海經濟特區立法權,出臺實施澳門醫療人員註冊執業和藥學技術人員跨境執業備案等“小切口”法規,修訂港澳建築及相關工程諮詢企業資質和專業人士執業資格認可規定、港澳旅遊從業人員執業規定,進一步便利澳門專業人員跨境執業。合作區不斷推進對澳職業資格認可,拆除了跨境執業的“硬門檻”,讓更多優秀的澳門專業人才邁出在合作區便利執業第一步。

  琴澳之間每一條規則銜接都有切實的應用場景,各項內容均是圍繞琴澳之間要素流動,細緻入微到澳門藥品能否在合作區使用、琴澳公營醫療機構的電子病歷可否實現互通、救護車能不能跨境行駛等。這背後,都是與澳門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點滴細節。

圖片

  去年9月,合作區政務服務中心正式啓用,156個服務窗口、“一站式”辦理20個部門998項政務服務事項,“澳證易”、澳門財政局自助服務機首批進駐,將澳門政務服務延伸至合作區。

  今年9月2日起,政務服務中心又新增澳門特區政府新款多功能自助服務機,可提供澳門特區政府11個部門近40項服務,涵蓋身份證明、社會福利、稅務查詢、市政服務、選民登記、交通出行及出入境7個類別。隨着在合作區居住的澳門居民越來越多,一些澳門便民服務機器會陸續在橫琴落地,實現澳門居民在橫琴生活的無感切換。

  隨着內地規則、澳門規則在合作區相遇,從雙軌並行到融合形成全新的橫琴標準,合作區正探索出更穩定、更科學、更合理的深度合作模式,實現兩地要素的順暢流動,“同城化”生活體驗映入現實,發展釋放出強大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