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合區概覽
求索“舊金山”: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探路中國“硅谷”
來源: 南方+APP 發佈時間: 2024-09-03
琴澳天下鳴,一體創未來。
今年9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揭牌成立將滿三週年,也迎來第一階段的“大考”。
錨定2024年第一階段發展目標,合作區如今成效如何?
今天起,“橫琴三章天下鳴”系列報道推出,用琴音、琴頌、琴路三大篇章,解讀三週年橫琴答卷。
琴頌一章,聚焦“四新”任務、求解發展密碼,分產業篇、融合篇、家園篇、實踐篇等,敬請垂注。
琴頌·產業篇
夜幕降臨,舊金山灣區的燈光點亮美國西海岸,燈火通明的硅谷在其間尤爲亮眼。在這裏,一杯咖啡之間,就可能會有一個改變世界的靈感迸發。
對集成電路專家江朝暉來說,“高新科技搖籃”硅谷一點都不陌生,她曾在那裏工作了30多年。而現在,她回到了國內,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落腳,還成了合作區的“推薦官”。
“我非常喜歡橫琴,因爲它很像硅谷。”跨洋歸來,江朝暉到粵港澳大灣區已有幾年,她創立的廣東躍昉科技有限公司就在橫琴島上,主業是用三地科研資源開展高性能AI芯片研發。
橫琴正與澳門攜手,試圖探索打造一箇中國的“硅谷” 攝影/袁天曉
江朝暉曾經工作的硅谷,是高新科技的代名詞。而她現在紮根的橫琴,正以硅谷爲目標,發力科技研發與高端製造產業。
揭牌成立三年,合作區內科研與高端製造經營主體達到1.1萬家,佔橫琴“四新”產業的68.4%;現有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68家,科創生態圈正加速形成。
產學研資,閉環成鏈。乘着時代潮流而動,橫琴正與澳門攜手,循着舊金山灣區的發展路徑,試圖探索打造一箇中國的“硅谷”。
橫琴西部亮起“科創之光”
三年前的橫琴,是什麼樣的?
“我們入駐時隔壁樓棟就是黑燈瞎火,沒有一扇窗亮燈。”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廣東省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張旭的回憶中,當時的橫琴島,東部口岸附近已經比較旺,但西部有着大批空置的毛坯房。
張旭說:“現在不一樣了,越來越多企業搬進來橫琴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晚上也有研發人員在幹活,橫琴西部亮起來了,不再需要霓虹燈來裝飾。”
超80家集成電路企業、平臺已落戶粵澳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園 攝影/袁天曉
而早在15年前,初開發的橫琴還是“蕉林綠野、農莊寥落”,如今初具規模的集成電路產業,卻是零的基礎。
2021年9月5日印發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爲合作區明確了新產業發展方向,其中排在首位的便是科技研發和高端製造產業。
經過三年的發展,合作區集成電路產業實現“無中生有”,打造形成芯片設計、研發、製造、測試、終端應用的全產業鏈。
這一切並非易事,“澳門平臺、國際資源、橫琴空間、成果共享”是背後的密碼。
廣東矽力微電子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餘成斌,曾是澳門大學教授,長期紮根琴澳兩地,讓他看到橫琴的潛力和機遇,而後便開啓了由研到產的道路。
“隨着琴澳一體化不斷深化,橫琴作爲連接澳門自由港和內地廣闊市場的融合交匯點,疊加‘雙15%’、產業扶持政策等紅利,能夠爲集成電路企業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更實在的發展紅利。”餘成斌說。
在粵澳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園負責人張涵瑀看來,近年來中央持續賦能橫琴,系列政策利好,成爲推動當地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催化劑。
如今,集創北方、璧仞科技等超80家集成電路企業、平臺已經落戶該園區,推動產業生態集聚。
截至2023年底,合作區集成電路規上企業營收已經接近29億元,強“芯”IP正在形成。
橫琴加快打造強“芯”IP 攝影/袁天曉
創新的種子在橫琴全島播撒。就在同一個園區內,今年新啓用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創業集聚地,吸引了首批18家機構企業、6個研發與成果轉化中心入駐,涵蓋了人工智能、空間科學、生命科學與納米材料融合技術創新等多個前沿領域。
不用霓虹燈,科技創新之光正點亮橫琴島,海內外人才加速聚集。目前,橫琴累計引進的院士、國家級人才計劃入選者、省領軍人才等各類高層次領軍人才超過120名,橫琴“智”力不斷提升。
橫琴積極引進各類人才 攝影/袁天曉
搭起產學研轉化的“跨境橋”
硅谷的耀眼,有賴於周邊頂級高校的科研力量作支撐。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理工等分佈其中,既爲科技公司的技術突破提供了科研力量,又源源不斷輸送頂尖人才。而橫琴要效仿的,正是這種模式。
清晨,從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眺望馬路對面,能清晰地看到澳門大學的校園。
而這所擁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澳門高校,通過在橫琴設立科技研究院的方式,完成了一路之隔的產學研跨境轉化。
澳門高校通過在橫琴設立科技研究院的方式,完成了一路之隔的產學研跨境轉化 攝影/袁天曉
“科研院在橫琴搭起了澳大與內地的合作平臺,直接改變了合作區的創業生態,爲澳門大學師生的產學研發展提供了支點。”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院長陳國凱說,該院一方面承接澳大在內地的科研合作、項目申請,依託企業實際需求來驅動研發,更好地用尖端科創成果滿足市場需求;另一方面承接澳大的溢出效應,爲合作區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供給,精準支持企業落地發展和開闢新賽道。
據瞭解,該院紮根橫琴5年,已有6個研發中心和澳大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橫琴分部。
澳門大學—愛姆斯坦合作實驗室 攝影/袁天曉
放眼橫琴全島,類似的高能級科創平臺正加快建成。各類國家級、省級科技創新平臺30家落成,澳門高校4所國家重點實驗室橫琴分部、廣東省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中國—葡語系國家科技交流合作中心、中醫藥廣東省實驗室等多個創新平臺相繼入駐。
按照規劃,澳大還將設立橫琴澳門大學高等研究院,澳門城市大學、澳門聖若瑟大學將在橫琴設立實體的“產學研”基地,帶動越來越多澳門科創種子落地橫琴。
澳科大的科研產品 攝影/李美琪
硅谷的成功,還源於各類要素之間頻繁而密切的互動。不久前,合作區提出要加快打造“產學研資”科創生態圈,讓各類要素跨境快速流動、迅速組合,讓高成長性的科技企業、資源豐富的產業投資機構,在合作區就能與澳門高校深度互動,碰撞出新的合作火花,形成可持續孵育創新的良性生態系統。
“在橫琴,擁有和澳門高校合作的良好條件。”江朝暉表示,躍昉科技已經與“鄰居”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達成深度合作,通過澳門大學多個國家級實驗室,在能源互聯網和智慧城市等領域進行協作。
此外,創業谷內聚集了一批醫藥和智能互聯網的公司,他們對芯片有着強烈需求,躍昉科技的自研芯片在園區內就可以進行測試、檢驗,共同尋找優化方案。
“在青年創業谷的咖啡店裏,和半導體行業專家互動交流的感覺,很像硅谷。”江朝暉多次提到這個類比。
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重視科技人才的培養 攝影/曾遙
“橫琴是灣區未來的科創新星”
“橫琴與很多國外的學術科研中心相似,不會過度擁擠,人才產業生態很好。”張旭認爲,智能產業可以劃分爲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而橫琴居於創新核心層,擅長科創研發和超強算力,輻射能力相當強,會是灣區未來的科創新星。
他強調,橫琴與澳門珠海三位一體,腹地延伸至粵西地區,發展潛力巨大。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開通後,將進一步盤活粵港澳大灣區整體資源。因爲與澳門毗鄰,可以承接香港、深圳的科研、產業、人才、資金。
“今年合作區實施分線管理,帶來的不僅是琴澳生活便捷,更重要的是深層次的人才、平臺、技術、資本的跨境融通。”
今年3月1日,合作區正式實施分線管理政策。自此,經“一線”進口、可享受免稅或保稅政策的主體和貨物範圍有所擴大,含進口料件的加工增值30%及以上的貨物經“二線”進入內地可免徵進口關稅,將利好橫琴科技產業。
橫琴分線管理促進人才、平臺、技術、資本的跨境融通 攝影/袁天曉
張涵瑀坦言,精密的設備、儀器對研發非常重要,進出口貨物免(保)稅政策實施後,科研機構等民辦非企業單位也能申請免稅進口各類科研設備,可以有效降低科研項目投入。
此外,封裝企業從境外進口晶圓、在橫琴封裝並銷往內地其他地方,可免徵進口關稅,也會降低企業成本,大大提高企業競爭力。
琴澳深度融合發展 攝影/袁天曉
與澳門一體化發展,橫琴正探索打通境內外要素流動壁壘。
不久前,江朝暉與澳琴聯合招商代表團一同出海,以“橫琴推薦官”的新身份回到了熟悉的硅谷,向舊金山灣區企業推介合作區。
在她看來,橫琴與澳門能夠形成很好的互補,給予“硅谷+拉斯維加斯”多元化發展體驗,越來越多研發人員選擇橫琴作爲工作生活的“下一站”。
誠然,距離打造中國“硅谷”,橫琴還存在能級量級上的差距。江朝暉認爲,橫琴需要進一步學習硅谷的科創生態。
一方面,塑造自身的創新DNA,容許企業在科研中試錯,拿出獨一無二、經得起驗證的原創技術,開拓市場新藍海。
另一方面,橫琴分線管理系列政策真正落到實處仍需要時間,要有更多“懂技術”資本的支撐,才能讓產學研與市場緊密聯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