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合區概覽

舊事揭祕!“香蕉與漁獲”如何成爲琴澳跨境往來密碼?

來源: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行政事務局、省橫琴辦綜合處 發佈時間: 2024-08-12

  橫琴與澳門隔海相望,相距咫尺。

  回望過去,這裏曾有一處來往兩地簡陋而熱鬧的民間渡口,曾有一段小額貿易的“秘密”往事。在迎來送往中,兩地居民的生活彼此交織,見證着琴澳民間往來的歷史。

  從“村民來往證”“回鄉證”到如今的港澳通行證、內地通行證,琴澳之間跨境往來的形式發生改變,但延續的歷史宛如一條紐帶,將琴澳人民緊緊相連。

  隨着琴澳一體化發展進程不斷推進,如今的“雙城”脫胎換骨,在往來交流中演繹着更盛大的故事,在融合發展中書寫着更生動的篇章。

圖片

橫琴碼頭和澳門遠景  攝影/曾遙

  紅白卡:從西向東的“香蕉”

  海風陣陣,沙鷗翔集,環島東路上,橫琴客運碼頭附近立着幾座真人大小的雕像,仔細看去,雕像所刻畫的人物頭戴草帽、肩挑籮筐,裝扮恰似昔日在琴澳之間做小額貿易的梁金滿。

圖片

橫琴碼頭南部雕塑  攝影/陳子怡

圖片

橫琴碼頭  攝影/曾遙

  作爲橫琴土生土長的居民,梁金滿曾擔任三塘、四塘村民兵隊長,也做過三塘、四塘村委會團支部書記,歲月流轉,多年過去,他對琴澳民間小額貿易往來的記憶仍十分深刻。

圖片

橫琴居民梁金滿接受記者採訪  攝影/曾遙

  20世紀60年代,橫琴與澳門路環之間就有了連通航線,俗稱“橫水渡”,是橫琴客運碼頭的前身。1980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入嶺南,“橫水渡”航線的人氣日益增長。

  “當時有一個琴澳村民來往證,我們通常叫它‘紅卡’,還有一個村民證,我們叫它‘白卡’,帶上紅白兩張卡、再加上生產隊開好的證明,就可以在琴澳之間自由穿梭了。”梁金滿說。

圖片

橫琴村民來往證  來源/省政府橫琴辦綜合處

圖片

村民證 攝影/曾遙

  那個年代,橫琴居民以務農爲主業,家家戶戶都在農田裏種植水稻、香蕉,同時也會打蠔、捕魚。有一年正值香蕉收穫季節,卻遲遲不見有商戶來收購,梁金滿眼睜睜地看着枝頭掛滿的香蕉即將熟透,內心十分焦急。

圖片

橫琴居民務農、種植水稻舊照  來源/荷塘社區

  當時連接橫琴島與珠海的橫琴大橋尚未落成,島上居民坐船去珠海市區需要3個小時,相比起來,去澳門則方便很多,從東岸到西岸,往返船程加起來大約15分鐘。

  一水之隔,兩岸最短處不過百米,眼前丈量着距離,心中盤算着計劃,梁金滿決定將自己種植的蔬菜、水果打包好,坐船帶到澳門售賣。

  清晨5點,梁金滿便用籮筐裝好香蕉,騎上摩托車來到“橫水渡”,登上柴油船,隨着悠悠起伏的十字門水道向東而去。

圖片

“橫水渡”  來源/合作區行政事務局

  在澳門物價普遍較高的情況下,梁金滿的香蕉有了相當不錯的市場,他回憶道:“當時一個蘿筐可以裝60斤香蕉,賣1.5澳門元一斤,一天大概就能掙近200澳門元,比外出打工掙得還多。”

  賣完香蕉,梁金滿便會從澳門帶回洗髮水、罐頭等生活用品,但到了一些特殊的日子,他也不忘給家人準備一些禮物,比如送給妻子的金項鍊,給孩子帶去的飲料、葡撻等。

圖片

當時居民從澳門帶回的生活用品  來源/省政府橫琴辦綜合處

  “每次家人孩子們拿到這些禮物都特別高興。”對於梁金滿這樣的橫琴居民而言,“橫水渡”不僅讓農作物有了銷路,家庭收入得到了提高,每次帶回這些“稀罕貨”給家人們製造的“驚喜”,也成爲這麼多年來令他們難以忘懷的場景。

  回鄉證:從東到西的“釣魚佬”

  如果說橫琴居民往返琴澳的通行證,是紅、白兩張卡,而對於澳門居民來說,能帶他們去橫琴的,是一本“港澳同胞回鄉證”。

圖片

港澳同胞回鄉證  來源/合作區行政事務局

  橫琴客運碼頭船務運營部經理黃炳權也是橫琴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在橫琴工作已有30多年。在黃炳權的印象中,使用這條民間航線的不僅只有橫琴人,不少澳門居民也會乘船前往橫琴。

  當時橫琴中心溝還是一片灘塗,對於澳門居民來說,這裏就是天然漁場,釣魚愛好者們帶上港澳同胞回鄉證,幾人組成小隊乘船前往橫琴,有時釣魚釣久了不急着當天往返,便直接選擇在橫琴過夜。

  “當時一天能有十幾位澳門居民來到橫琴,橫琴大約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口都會經渡口前往澳門,一艘船一天就可以往返3、4趟,兩地交往是非常密切的。”黃炳權說。

  在“橫水渡”的維繫下,琴澳居民往返對岸就像去鄰居家做客一樣簡單,一條生機勃勃的“民生線”就在海水粼粼波光中、在日復一日的交往中逐漸成形,成爲兩地之間民間往來的重要紐帶。

圖片

暨南大學澳門研究院研究員金國平  來源/合作區行政事務局

  暨南大學澳門研究院研究員金國平認爲,琴澳之間的民間小額貿易歷史悠久,根植於兩地人民的文化交流和生活互動,這種貿易模式不僅便利了日常生活所需物品的流通,也加深了人民之間的情感聯繫和文化交流,爲兩地關係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跨境通:兩地往返的逐夢人

  民間小額貿易已成歷史,但跨境通行的故事仍在繼寫。往來琴澳,過去是一條柴油船,而如今是更加便利多元的跨境交通工具。

  龐凱澤,一位活躍於琴澳兩地的創業青年,他的公司總部位於澳門,分公司設於橫琴。去年開始他在澳門科技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幾乎每天都於兩地間往返。

圖片

“通琴號”大巴車  來源/合作區行政事務局

  平時往來琴澳,除了自駕,龐凱澤通常選擇乘坐“通琴號”。“通琴號”從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出發到橫琴口岸過關,之後便可以直達學校,對於經常往返琴澳的工作和學習人員,“通琴號”每月還會提供跨境通勤優惠券,這讓龐凱澤覺得十分暖心。

圖片

2023年1月28日珠海特區報報道的“通琴號”運行新聞  來源/珠海特區報

  據瞭解,目前合作區已開通“通琴號”跨境通勤線路16條46個班次,澳門輕軌延伸橫琴線項目也預計於今年內建成通車。

  除此之外,龐凱澤最近還關注到合作區將推出跨境網約車,他表示:“我對這個消息非常期待,如果未來有跨境網約車,那麼跨境出行將會更加便利。”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的推進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建設,琴澳之間的融合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兩地之間的人員、資金、信息、商品流動愈發頻繁,合作領域不斷拓寬,爲跨境往來的方式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創意與想象。

  金國平以實例爲證,他提及橫琴口岸“合作查驗,一次放行”、“團進團出”多次往返琴澳便利措施、鼓勵澳門青年在合作區創業等政策,這些都顯示出琴澳跨境往來在多個層面上展現出活力和潛力。

圖片

橫琴口岸  攝影/袁天曉

  從跨越歷史的“橫水渡”,到實現多種跨境交通方式,再邁向更廣泛的交流和融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作爲“一國兩制”實踐的新示範,肩負起嶄新的歷史使命,正不斷加強與澳門社會民生合作、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琴澳跨境往來經歷着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兩地的聯繫逐漸擴展至經濟、文化、生活等諸多領域。隨着合作不斷深化,雙方定將攜手並肩,共同編織出一張範圍更廣闊、聯結更緊密的“民生網”。